中国工程管理网 培训服务 | PMP认证 | PgMP认证 | 回到首页 | 联系我们 | 收藏本站
免费注册会员 | 登陆
工程管理论坛
工程经理圈 工程经理博客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工程管理网 >> 工程文库 >> 行业聚焦 >> 水利 >> 正文
浅谈水利工程混凝土施工裂缝的成因及解决措施
作者:未知 来源:论文百事通 点击量: 发布时间:2012-4-4 18:37:40

  摘要:混凝土是水利工程采用的主要建筑材料, 而裂缝问题又是混凝土普遍存在且难于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笔者综合工程实践经验, 对混凝土裂缝的形成机理及裂缝的预防与治理进行了探讨分析。

  0概述

  水工混凝土是由多种脆性材料组成的非均匀材料, 具有较高的抗压性和良好的耐久性, 同时也存在抗拉强度低、抗变形能力差、易开裂等显著特征。由于混凝土施工和本身变形、外力约束等一系列原因, 硬化成型的混凝土中存在着众多的微空隙、气穴和微裂缝, 即微观裂缝, 这些微裂缝用肉眼观察不到,其宽度约为0. 05 mm 以下。微观裂缝主要有3 种:

    1裂缝, 即沿着骨料周围发现的骨料与水泥面粘结面上的裂缝。

  2水泥石裂缝, 即分布于骨料之间的水泥浆中的水泥面裂缝。3骨料裂缝, 即存在于骨料本身的裂缝。

  1宏观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1. 1 表面干缩裂缝及预防措施

  1. 1. 1 表面干缩裂缝产生原因

  干缩裂缝多出现在混凝土养护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或是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的7 d 左右。水泥浆中水分的蒸发会产生干缩, 但这种收缩是不可逆的。干缩裂缝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混凝土内外水分的蒸发程度不同而导致的结果, 混凝土受外部条件的影响, 表面水分损失过快, 变形较大, 内部湿度变化较小, 变形较小, 较大的表面干缩变形受到混凝土内部约束, 产生较大拉应力而产生裂缝。相对湿度越低, 水泥浆体干缩越大, 干缩裂缝越容易产生。干缩裂缝多为表面性的平行线状或网状浅细裂缝, 宽度多为0.05~ 0.2 mm 之间, 大体积混凝土中平面部位多见。干缩裂缝通常会影响混凝土的抗渗性, 引起钢筋的锈蚀, 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 在水压力的作用下会产生水力劈裂,影响混凝土的承载力等。混凝土干缩主要和混凝土的水灰比、水泥的成分、水泥的用量、骨料的性质和外加剂的用量等有关。

  1. 1. 2 主要预防措施

  ( 1)选用干缩较小的水泥, 如用中低热水泥和粉煤灰水泥,在保证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前提下, 降低水泥的用量。

  ( 2)混凝土的干缩受水灰比的影响较大, 水灰比越大干缩越大, 因此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应尽量控制好水灰比大小,同时掺加合适的减水剂。

  ( 3)严格控制混凝土搅拌时间和施工中的配合比, 混凝土的用水量绝对不能大于配合比设计所给定的用水量, 用水量误差控制在规范允许的范围之内。

  ( 4)混凝土平面收光要恰到好处, 最后一道收光要用力反复揉搓。混凝土表面既达到最密实的程度, 又能收好光。

  ( 5)加强混凝土的早期养护, 并适当延长混凝土的养护时间, 保持混凝土表面经常湿润, 既保湿又保温。

  ( 6)在混凝土结构中设置合适的收缩缝。

  1. 2塑性收缩裂缝及预防措施

  1. 2. 1塑性收缩产生原因

  塑性收缩是指混凝土在终凝之前表面因失水较快而产生的收缩。塑性收缩裂缝一般在干热或大风天气出现, 裂缝多呈中间宽、两端细且长短不一、互不连贯状态。较短的裂缝一般长20~ 30 cm, 较长的裂缝可达1~ 2 m, 宽1~ 5 mm。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为混凝土在凝结前几乎没有强度或强度很小, 或者混凝土刚刚终凝而强度很小时, 受高温或较大风力的影响, 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快, 造成毛细管中产生较大的负压而使混凝土体急剧收缩, 而此时混凝土的强度又无法抵抗其本身收缩, 因此产生龟裂。影响混凝土塑性收缩开裂的主要因素有水灰比、混凝土凝结时间、水泥的安定性、环境温度、风速、相对湿度等。

  1. 2. 2主要预防措施

  ( 1)选用干缩值较小, 且早期强度较高的普通硅酸盐水泥。

  ( 2)严格控制水灰比和水泥用量, 选择级配良好的石子, 减少空隙率和砂率。

  ( 3)浇筑混凝土之前, 将基层和木模板浇水湿润。

  ( 4)振捣要密实, 表面压实。

  ( 5)及时用塑料薄膜或潮湿的草帘子养护, 保湿保温, 或喷洒养护剂。

  ( 6)避免高温和大风天气下浇筑, 防止暴晒风干。

  1. 3 温度裂缝及预防措施

  1. 3. 1温度裂缝产生原因

  温度裂缝多发生在大体积混凝土表面或温差变化较大的中间位置。混凝土在浇筑后, 在硬化过程中, 水泥水化作用产生大

[1] [2] [3] 下一页

文章录入:web33742    责任编辑:web33742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中国工程管理网 | 收藏本站 |京ICP备10012994号
    共创国际项目管理顾问旗下网站:中国研发管理网 | 项目管理者联盟 | 中国工程管理网
    VIP会员 | 培训服务 | PMP认证 | PgMP认证 | 刊物出版 | 沙龙会议 | 人才服务 | 广告投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5-2014 21CPM.COM 工程管理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60517号